为进一步推动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与联动,促进光学领域与上下游应用行业的交流,树立福州光电子产业品牌标杆,2025年12月19-20日举办第五届中国· 福州光电产业论坛。
余洪瑞先生,清华大学现代应用物理专业学士,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理学硕士,曾师从于著名晶体材料学家陈创天院士,具有近三十年光电子元器件企业管理经验。在以其为核心的公司团队领导下,腾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2013年底成立以来,快速地发展壮大,经营业绩稳步增长,于2021年成功登陆上交所科创板,成为福州第三家科创板上市企业。
介绍光学发展历史,结合公司光学技术发展和市场聚焦,面向光学前沿领域创新发展,最后给出一些合作及人才战略的建议。
潘敏忠,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市人大代表、省科技创业领军人才、第三批省高层A类人才、市第三届优秀人才,第四届福州市优秀企业家、福州大学客座教授、福建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校外导师。现任福建富兰光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1991年潘敏忠毕业于福建理工大学后就职于福建省光学研究所,从事光学应用研究。2004年其创立的福建富兰光学股份有限公司,先后荣获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省重点上市后备企业、省制造业单项销售冠军企业。
二十年来,富兰光学一直专注于超精密微纳加工研发技术创新,并致力于推动高精度光学元件的产业化进程。企业从安防领域起步,已成功拓展研制出汽车抬头显示器HUD和激光雷达光学器件。新一代产品已量产搭载于最先进的智能汽车之上,涵盖了如华为问界M9、比亚迪仰望U8等中高端车型,细分市场占有率全行业领先。凭借技术优势和产品的质量,公司与AXIS、博世、索尼、海康威视、大华股份、比亚迪、华为问界、理想汽车、大陆集团、华阳集团、禾赛科技等海内外有名的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形成覆盖全球的市场布局。
孔令豹,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浦江人才A,上海超精密光学制造工程技术探讨研究中心主任。哈尔滨工业大学学士和硕士,香港理工大学博士。曾先后任香港理工大学超精密加工全国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高级研究员、科学主任等。长期致力于光学超精密制造及智能视觉检测技术研究,已承担和完成多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基金项目、企事业委托项目等,发表学术论文250余篇,获30余项授权发明专利。曾获2025世界光子大会发明展金奖、国家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香港理工大学杰出成就学院奖、英国机械工程协会Joseph Whitworth及AM Strickland奖,亚洲精密工程及纳米技术学会青年科学家奖、香港理工大学工业及系统工程学系杰出校友奖、中国光学工程学会2023科技进步三等奖等。为国际超精密工程院(CJUMP)、英国工程技术协会(IET)、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ASME)、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等组织成员,《中国机械工程学报(英文)》和《极端制造(英文)》等期刊编委,中国光学学会光学制造专委会常委,中国光学工程学会理事,中国光学工程学会先进光学制造青年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等。
自由曲面和结构面可提供更多设计自由度从而获得独特、优越性能,同时兼顾系统的紧凑和轻量化,满足现代光机电产品需求。然而,采用复杂自由曲面和功能结构面同时给其测量带来挑战,包括数据获取和质量评估。本报告基于报告人研究团队最近几年的工作,介绍在复杂曲面和功能结构面测量与评估方面的研究进展。针对不一样的测量对象,介绍各种测量技术,包括多传感测量、结构光测量、光场测量、3D傅里叶层析测量、阵列光谱共焦测量等技术,用以应对不同面型结构和场景下的光学测量,如高反光、共体面、透明件等测量对象和大景深、高精度、高效率、有效评估参数等需求。此外,采用深度机器学习算法(AI算法)和计算成像来实现高反光去除或抑制、定量成像畸变补偿等效果。新开发的系统和算法实现了高精度、高分辨以及高通量的光学测量。通过种种光学测量技术的应用案例,验证所开发的测量系统和评估方法在复杂自由曲面和功能结构面光学测量的有效性。
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获硕士学位,在ICT 行业拥有超过18年的工作经验。2017年加入新易盛,主要负责公司的市场营销和业务拓展,并分管商务部。他对光通信行业的发展存在广泛的观察和研究,尤其对光模块有关技术的发展与演进以及其在AI集群、云数据中心及5G等领域的应用有着深刻的理解,并经常受邀在国内外各种论坛和峰会上发表演讲。
近年来,全球AI迅猛发展,AI的发展带来强劲的算力需求,全球科学技术巨头持续增加开支用于智算中心建设。芯片厂商加速XPU产品迭代实现性能提升,同时AI集群的规模增大至万卡、十万卡甚至百万卡,并催生出独立的超节点内部Scale-up网络和超节点之间Scale-out网络,从而带来更高速率、更高密度、更大规模的光互联需求。智算中心的发展驱动高速光模块向1.6T及更高速率演进。
上海乾曜光学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全面主持乾曜光学产品研究开发和前沿技术探讨研究工作,2024年获得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曾就职于上海光机所高功率激光物理联合实验室,从事神光II、III装置相关的光学检测工作。
在高端光学制造领域,我们如何确信光学元件的面形精度达到了极致?传统的干涉测量,其精度始终受到内部“参考镜”精度的限制——这就像用一把本身就有误差的尺子去测量工件,结果的“绝对正确性”无从谈起。
本次报告,我们将为您揭示打破这一行业瓶颈的核心技术:绝对精度溯源。针对平面、球面等测量对象,卧式、立式等测量场景,我们分别采取了三平面旋转互检、双球面互检、两平面/球面旋转平移法、基准球随机旋转法和液面法等,智能地剔除掉参考镜本身的误差,从而将测量结果溯源到一个不依赖于任何特定设备的、唯一的“真值”上。
安捷伦资深应用工程师,负责分子光谱产品的技术上的支持和应用开发。在利用分光光度计进行光电领域材料光学性能分析方面经验比较丰富,涉及应用领域有激光雷达/AR VR/生物医疗/光通信等等。
193 nm是ArF准分子激光的工作波长,是目前先进光刻技术的核心波长之一。常常要测试一些窗口材料、掩模基底和反射镜等的光学性能来控制质量。安捷伦Cary 4000/5000/6000i/7000系列高端分光光度计支持从175 nm开始的紫外可见近红外波段,选不一样的配件能轻松实现高精度的透过率和反射率测量。
国成立,博士、高级工程师,宁波市领军人才,宁波市知行光学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中国光学学会测试分委会委员,中国光学学会先进光学制造青年专家委员会委员,从事超精密光学检测10余年,授权专利34项,获评宁波市青年科学技术创新领军人才、浙江工匠、“推进宁波发展争先进位”科学技术创新建设领域先进个人等荣誉。
随着非球面加工技术、成本和效率的不断迭代,加工人员对检测的精度、效率要求慢慢的升高,计算机生成全息图(CGH)基于光的衍射原理可以生成复杂波前,结合高精度半导体工艺可以严格保证检测精度,近些年慢慢的变多地被大范围的应用于复杂曲面的检测。本报告结合理论和实际案例介绍了CGH在非球面(自由曲面)、柱面、透射波前、复杂装调等方面的检测应用,从客户视角去回复CGH能做什么,CGH的优劣势及CGH未来的发展方向。
他主导研制的“神光-I”及“神光-Ⅲ”系列高能激光装置,突破多项“卡脖子”技术,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筑牢基石。作为上海光机所科技委主任、深圳大学国际合作实验室主任,他始终站在产学研融合前沿,致力于推动超强超短激光技术的产业化应用。
福建师范大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带头人,博士生导师,现任光电与信息工程学院院长。教育部光电信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协作委员,中国光学学会激光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激光医学分会青年委员,福建省医学会激光医学专科分会秘书长,福建省机器人科教协会委员。曾获福建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序三)、福建省科技奖三等奖1项(合作单位负责人),福建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二等奖1项,福建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1项;福建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1项。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卫生部科学研究基金1项,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福建省教育厅重点项目1项。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了学术论文30余篇,专利3项。
福建师范大学光电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福建省光学学会理事长,国际光学工程学会会士、美国光学学会会士、中国光学学会和中国光学工程学会理事。主要是做全息光存储、偏光全息、全息材料、计算成像等方面研究。近年来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福建省重大科学技术专项等,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授权专利2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1部。
孙朝阳先生,福州高意集团总裁,1989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获得中科大硕士学位,拥有多项国内外发明专利,参与研发的LBO晶体获1990年国家发明一等奖。此后,他成功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先后参与创办福晶科技,科凤激光,科腾光电,华科光电和高意科技,并引领高意集团发展成为全世界光电子领域的有突出贡献的公司。作为福州市光电产业链链主,高意业务全面拓展至光通信、AI网络、激光及半导体等前沿领域。同时,他积极推动校企协同,通过共建实验室与创新联盟,促进光电领域的人才教育培训与产业生态建设。
现任福建海创光电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1984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1987年获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硕士学位,其后在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工作。1988年始至2003年任职于福建晶体技术公司,华科光电,美国JDSU公司担任重要职务;2003年联合创立高意科技并担任CEO;2010年到2016年期间担任美国II-VI公司光电子事业部总裁。超过30年光电子行业从业经验,100多项国内外专利。
建议参会代表在12月19日现场领取参会资料,会议当天即可立即进入会场,以免耽误入场时间。
